中国传媒大学发挥特色优势 高效赋能定点扶贫工作
——“教育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之七
教育部简报〔2020〕第45期
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实际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真扶贫、扶真贫为准绳,全校联动,走出一条立足学科优势、整合专业资源、高效赋能脱贫攻坚的特色扶贫之路。
文化赋能,聚焦特殊群体,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文化扶贫模式,聚焦视障人士,打造“光明影院”项目,将电影中画面呈现的无声情节,通过有声语言和环境音效进行艺术重构,为视障人士制作无障碍电影,打造视障人士的“心灵盲道”,满足特殊人群的精神需求。选择讴歌时代、歌颂人民、内容积极、朴实生动的电影为创作蓝本,让视障人士通过听电影,感受凝结在电影中的党和国家的发展变化,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共创作完成无障碍电影208部,并以每年104部的规模持续制作。先后向内蒙古科右前旗、大青山革命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福建宁德等贫困地区捐赠无障碍电影,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扶贫路上视障人士一个都不能少。通过33个省级盲协向全国推行“光明影院”进社区、进影院、进图书馆、进盲校、进家庭的“五进”模式,受益人数达200余万名。
教育赋能,健全帮扶机制,推动“智志双扶”。通过思政讲堂、结对共建党支部以及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种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向基层群众传播,提升帮扶地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发挥专家学者智囊团、教师学生支教团作用,打造年龄覆盖面广、知识涉及面全的教育扶贫模式。设立智力帮扶平台“中传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科右前旗教育实训基地”,围绕科右前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辅导和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2075名基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聚焦贫困地区需求,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完善“培训+教育”长效帮扶机制,选派30余名优秀师生深入科右前旗中小学和技术学校,开展长短期支教相结合、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帮扶工作,打造具有传媒特色的支教品牌,激发以歌舞擅长的草原民族的艺术潜力,助力科右前旗“教育强旗”。实施“农村网红”培育计划,结合大型直播带货活动,培训近20名当地贫困家庭群众。
产业赋能,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稳定脱贫。广泛调动文化产业管理、广告、经济管理等优势资源,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推动“绿水青山”草原文化产业链建设,在推动产业升级、精准脱贫的同时兼顾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协助巴音居日和乌拉祭申报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挖掘和保护传统草原文化。举办“中国草原文化旅游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文旅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搭建招商平台。引入社会爱心企业,建设文化书屋“星空坊”;引入专业资源,建设乌兰毛都大草原马文化基地,打造草原旅游新地标。实施小微企业帮扶计划,创办“中传创扶”扶贫车间,助力草原文化和特色产品开发。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民族品牌,与喜马拉雅联合开发“蒙小马”马头琴智能音箱,为科右前旗设计以蒙古马为原型的表情包“乌兰与毛都”,积极推动“蒙绣”的创新开发。引入国内知名果酱企业打造“季小果”沙果酱等产品,解决草原沙果无法向外输出的现实困难;大力推动草原腹地建设面积4.2万平方米的农产品深加工及创新研发工作。依托教育部“e帮扶”消费扶贫平台,上线科右前旗农产品78个,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动员广大师生、校友、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600余万元。
传媒赋能,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针对科右前旗融媒体建设缺乏发展思路和专业人才的现状,组织“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教授与校友联合,助力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升级改造,不断增强平台功能,全方位提升信息传播和宣传推广能力。组织师生、校友团队深入草原腹地,拍摄优美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制作高品质、专业化的宣传片,努力提升科右前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扶贫一线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将其艺术化地融入学生毕业舞台剧创作,将专业实践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成效。以那达慕大会为切入点,设计科右前旗宣传推广方案,挖掘传媒资源,增进社会对科右前旗的了解。积极对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环球网等媒体,多角度多形式讲好扶贫故事。在学校官网开设“情系科右前旗 助力脱贫攻坚”专题网页,结合官方微信、微博,搭建全方位宣传矩阵,营造全校共同参与扶贫的氛围。承办“我的2020——全国高校师生扶贫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发起以教育扶贫一线故事为内容的网络接力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