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部(数字图书馆):集聚创新资源 实现跨越式成长
开放教育要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与学习者个体需要为导向,着力加强专业、课程、资源和教学团队建设,夯实教育供给侧。十年来,国家开放大学高度重视学习资源建设,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方面持续发力。自2012年启动网络核心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建设、五分钟课程建设和国开大讲堂建设,到2020年配合信息化部推进“一网一平台”建设,再到2022年“一网一平台”和终身教育平台大规模使用,国家开放大学不仅在学习资源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更在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提质扩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布局学习资源链条 推动数字化转型
十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建设的成果可以概括为:数量上有了飞跃式增长,质量和结构上日益优化,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拓展。
数量上实现飞跃式增长。十年前,学校主要的学习资源是800门左右的学历教育课程,网络课程总量不到100门,图书馆只有4个中文文献数据库。今天在国开学习网上运行的学历教育网络课程超过4000门,各类非学历视频课和“五分钟课程”约70000门,汇聚整合到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上的课程超过60万门,自建和引进的中外文文献数据库近20个,提供各类文献数字资源上亿篇(本)。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在数量上的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质量和结构上实现优化升级。首先是着力提升教材的时效性,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教材陈旧问题。在学校教学部门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所有在用教材最长更新时间均不超过5年,超过90%的教材提供了数字化版本。其次是推动视频资源的品质和内涵提升,学习资源部和教学部门、制作单位共同探索了访谈型、叙事型、问题解决型、实景演示型、纪录片型等多样化的视频资源制作形式,多门视频课程获得政府出版奖、国家出版基金、林希科普奖等奖励和荣誉。第三是实现学习资源的多学科和多领域覆盖。2020年以来,学校在思政课、农学、教育学和多个理工学科探索基于AR/VR的虚拟实验资源建设,已经建设完成超过10个虚拟仿真实验课,正在设计和开发的专题实验超过50个,为“四大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拓展。十年前,学校的学习资源主要服务于办学体系的学历教育;现在,学习资源在学习强国、央视频、央视网、B站等多个新媒体渠道发布,服务社会大众,同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机构和院校提供服务。终身教育平台上线后,国开又增加了一个学习资源服务社会大众的主渠道,上线不到一个月时间,平台就吸引了超过300万人访问。
清晰定位部门价值 推动资源“走出去”
这十年,国家开放大学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这离不开党和政府对终身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决策——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蓝图汇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愿景中。在这样的发展蓝图之下,学习资源部清晰定位了部门的价值贡献。
一是推动了学校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十年来,学习资源部的班子经过了多次变化,但是每一任班子都坚定不移地在推动更加适合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资源建设改革。
二是推动了国开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十年前,学校的学习资源主要以自建自用的模式为主,每一门课基本都是从零做起,速度和质量受到教师规模的限制。十年来,学习资源部加强了科学规划、主动策划,采用引进、汇聚资源和自建资源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优选、汇聚、引进、共享、改造等方式综合施策。特别是终身教育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可以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高效率地配置符合学生和社会大众需要的学习资源。
三是让国开的资源大踏步“走出去”,接受社会大众的检验和市场的考验。通过持续地推动“走出去”,彻底改变了相对封闭式的学习资源生产方式和应用方式,让市场和用户来验证国开课程的质量、效果和效益。
采写手记
十年间,学习资源部(数字图书馆)带动学校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实现了资源数量从少到多、服务能力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学习资源部(数字图书馆)部长程罡说,他们开始认真思考从自建自用、自给自足的资源建设模式向更加开放、协作的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是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提升教师识别和利用全球优质学习资源的能力”的目标之时。
上一个十年,国家开放大学的“三驾马车”战略已经初步成型。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意味着学校提供的主要教育产品要从以学历教育专业为主,转变为专业和课程并重。下一个十年,课程将成为国家开放大学向社会提供的另一类主要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形态。对此,程罡表示,学习资源部将面临更多的职能转变和观念变革,任务会更加艰巨,挑战会更加巨大。
在他看来,开放大学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要实现面向人人的开放教育,‘来到国家开放大学,总有一门课程适合你’的美好愿景,我们还要继续推动深层次的改革,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让学习者站到中心位置、发挥其主体作用;推动开放式的课程建设与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所托、人民所望,实现建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