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诊断改进 >> 开放教育 >> 正文
安雪慧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栏目:开放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24 06:11:54 点击:

安雪慧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引言

如何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关注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每个“五年”计划为统领,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理念、目标和建设重点。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特色的发展模式。那么,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要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今天,将为您分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撰写的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体现在“有学上”“上好学”和各级教育的贯通衔接上,也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确保教育能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人才、科技等要素在区域间有机流动,实现各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未来,如何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关注的内容。



区域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区域教育是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是某一经济活动区域的教育,是某一同质性地区的教育。区域教育既要以区域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推动区域内部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也要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及特征为基础,关注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以及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域教育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


为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增强教育提供生产要素的主动性,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多年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经验看,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可以有效破解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发展必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这既为区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对区域发展高质量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区域教育发展具有相应特点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在空间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有效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每个“五年”计划(规划)为统领,构建各个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与建设重点。根据国家战略规划理念、区域战略阶段特征,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区域均衡布局发展阶段(“一五”至“五五”计划中期)、区域非均衡布局发展阶段(“五五”后期至“七五”计划)、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八五”至“十二五”规划前期)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十二五”后期至“十四五”规划)。


在各个发展阶段,国家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各领域在不同层面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其中,各阶段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在区域均衡布局发展阶段,国家在大行政区范围内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情况,国家实施了生产力均衡布局发展模式,建立促进各地区、省市互补合作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均衡的工业布局和区域内完整的工业基础。这一时期,国家设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大行政区各局设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管行政区划内各省教育工作,下辖各省教育管理部门为文教厅,统筹大行政区域内教育发展。例如:1952年,《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明确要求:“综合性大学为培养科学人才及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全国各大行政区最少有一所,最多不超过四所。”1954年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196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六个中央地方局,后又撤销,但都在区域教育协调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地方局统筹规划和发展区域内各省教育。该时期国家在大行政区域层面统筹全国教育发展,各行政区统筹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其二,区域非均衡布局发展阶段,国家建立重点学校制度以满足合格人才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投资布局、对外开放、优惠政策、体制改革上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虽然该阶段国家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对欠发达地区仍给予相应扶持和支持。在这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布局下,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很快发展起来,逐步实现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要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培养合格人才成为关键要素,这对教育质量提出了一定要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1978年,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提出:“各省、市、自治区,可在省、地市、县三级举办重点学校。”198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提出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在非均衡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区域教育的普及发展也在有重点地梯度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在“普及”督导评估中使用地区人口覆盖率衡量普及水平,如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即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制度率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


其三,在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区域协调推进各级教育的普及提高。


在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下,该时期国家总体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四大板块+特殊类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其核心目标是依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将区域协调发展与适度倾斜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结构紧密、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区域发展体系。换言之,此时我国基本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这一阶段,各地依托地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解决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近年来,国家通过“省部共建”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


其四,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协调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这一阶段,国家建成了“主体功能区+四大板块+区域重大战略+特殊类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强调根据各区域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确定其主体功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协同、合作、共享、利益补偿和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结合重大区域战略,国家实施了区域教育协调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以看出,区域教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当然,我国各级教育的普及发展为各区域人才高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要素重组和协同方法上创新,寻找新赛道新领域。


第一,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区域协调、合作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但在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因此,办好区域教育,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合作、互助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发力,国家应统筹支持欠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建设。


第二,将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统筹起来是区域协调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区域教育如何主动应对?从要素重组和区域协同的可行性角度看,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统筹起来。从以往区域合作层次看,主要是县域层面的协同,但要在区域合作中将教育转化为高级生产要素(科技、人才),就必须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形成若干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协同,建立高效共享合作机制,打造区域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确保重组要素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教育要以多种方式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国土空间功能、资源禀赋和优势结构不同,不同区域间的协同方式会有所不同。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其协同方式也会不同。从学段看,不同学段的区域协同机制也不同。如基础教育多在县域层面协同,高校可跨省域协同。有些协同不仅需要跨区域协同,还需要跨领域(部门)协同。有些教育改革合作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区域协调共建共享的公共教育服务制度及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各区域教育协作、合作、互助和帮扶机制的典型案例,呈现出区域教育不断适应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新态势。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中,区域间的帮扶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基础。


第四,充分用好数字化时代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


数字化时代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数字化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区域空间形态,空间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需探索将数据资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要素,实现共建共享,并充分考虑其对教学形态和教学关系的影响,从而真正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