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诊断改进 >> 开放教育 >> 正文
城市联动 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
栏目:开放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0-14 06:05:01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任务》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育人本质,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人群,统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服务学习者终身学习为中心的纵向推进与以城市为节点、城乡一体的横向推进相结合,按照“广泛征集、培育为主、重在建设、成果推广”的思路进行部署,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任务》集中部署了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探索三教统筹协同创新路径等五大任务。

为贯彻落实《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本刊梳理了天津、上海、浙江、重庆、广东等地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经验做法,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实践,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行动与成果

城市联动 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为学习型社会的一部分,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持续发展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随后,我国从国家层面又陆续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文件。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广东等地区率先开展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经过多年发展,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效。教育部职成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梳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学习型城市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带动作用,以省会城市为引领,以地级市为重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逐步扩大覆盖面,把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图片

职继协同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天津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在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进程中,以政策为引领,凝聚终身学习的全社会价值共识,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服务终身学习上用力、在职业院校开放资源服务市民学习需求上用力,促进全市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终身学习载体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持续深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天津经验”。

政策引领,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自2002年以来,天津市开展学习型社会(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不断摸索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创造幸福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并将“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年,天津市教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天津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使天津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固化。2020年,市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推进天津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4年来,市教委协同20个委办局和16个区,持续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深入挖掘学习型城区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形成了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多元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社区教育特色活动常态化的学习型城市推进模式。

因势利导,推进办学体系融合发展。一是依托天津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各区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水平提升,完善社区教育。二是健全“市老年大学—区老年大学—乡镇(街道)老年学校—村(社区、居委会)老年教育学习中心”老年教育四级办学体系,15个区的乡镇(街道)老年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100%,11个区的村(居委会)老年教育学习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印发《市教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天津市老年教育发展的意见》,满足了老年人就近便利学习的需求。三是推进天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延伸到街(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职继协同,建立区校联合推动模式。一是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优势,以区域型职教集团为平台,不断丰富“职继协同”内涵。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首创的“城市职教集团”为样本,先后成立了“环城职教集团”“城郊职教集团”“滨海职教集团”,实现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区域型“职教集团”全覆盖,形成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集团优势。二是自2016年起开展“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创建活动,完善高等院校与区域联动机制,引导高等院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队伍优势,面向区域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等。目前,建设“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31个,实现了16个区全覆盖,创新了高校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模式,提升了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强化督政,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效能。自2016年起,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社区教育、农民教育纳入对各区人民政府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2019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又印发《对各区人民政府2019年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的通知》,将推动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纳入教育综合督政,并组建了专门的继续教育督政队伍,加强督导,保障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天津学习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下一步,天津市将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不断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一是高质量推进天津市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和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二是推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下沉,优化全覆盖的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探索学习型城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建设标准。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数字化学习场景,提升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能力。


图片

数字赋能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上海样本”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覆盖广泛、资源融通,灵活多样、泛在可及”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框架,并于202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坚持系统推进,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合力。早在1999年,上海市就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2007年,上海市教委正式设立终身教育处,率先搭建了“市—区—街镇—居村委”四级终身学习网络。此后,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2011年,《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确保上海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优质学习资源供给。一是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服务市民学习。上海依托全市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民教育活动。其中,全力打造的12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每年参与体验学习的市民达到250万人次。二是创新学习形式。打造了全国首个中老年学习专属频道“金色学堂”,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提升素养、掌握技能。三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如“小白鸽老年大学”“星光老年大学”等,有效激发了社会参与的活力。通过建设“社会学习点”“养教结合学习点”,市民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持服务。新时代新环境下,上海着力4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加强队伍保障。组建了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3支队伍。在全国首推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制,实现兼职教师“持证上岗”,保证了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鼓励市民“能者为师”,鼓励老年学员“老有所为”,鼓励老年学习团队“热心公益”,不断壮大助学志愿者队伍。二是构建分层分类的学习型城市监测体系。通过学习型城区建设年度监测制度,推动各区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将终身教育内容纳入对区政府的年度督政内容,探索开展终身教育专项督政,并于今年开始试点。依托上海开放大学成立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中心,定期开展市民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力求提高终身教育服务的精确性。三是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十四五”期间,重新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制度,明确了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等建设标准,激发学习型社会建设基础细胞的建设活力。“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遴选500—800个各类优秀学习型组织进行分层分类指导;评选100—200个示范学习型组织。四是建立学习成果转化机制。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促进研究和学习成果及时运用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坚持数字赋能,促进高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完善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依托上海学习网等在线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课程3.7万门。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契机,上海目前正在建设上海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快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整合力度,着力实现“一网通学”。二是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启动老年教育数据可视化系统建设,满足各级机构对教学数据多维度与时效性的分析需求,部分缓解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难题。借助上海市“随申办”,向老年学员提供课程查询、报名、考勤、试听等服务。建设终身教育师资库,形成具备“师资注册、师资流转、资源配送、师资培训”功能的一站式服务系统,优化终身教育师资资源在全市的均衡配置。三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参加各类智慧助老培训的老年学员已超过100万人次。结合日常生活高频事项,建设一批老年智慧学习场景,开发数字孪生课程,使老年人在运用智能设备方面从不会、不敢、不愿过渡到敢用、善用,有效提升老年人在信息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图片

应对变局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浙江示范”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举措,是浙江省创新实施“学有优教”“老有康养”等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省建设,着力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

谋篇布局,激活发展新动能。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位谋划、系统推进。一是纳入重要部署。出台《浙江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将相关内容写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浙江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和省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决定》。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内容被列入多项省域“十四五”规划。二是实施重大行动。2018年,省政府组织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2020年和2023年省政府两度将老年教育项目纳入十方面民生实事。三是纳入考核评价。在全省开展的各种监测、评估和考核中,均将终身教育相关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教育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融入共同富裕评价体系。

应对变局,提升服务新内涵。为更好地应对时代变局、教育变局,浙江省紧盯教育民生需求,聚焦共学共富,加强城乡统筹,持续增加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服务内涵。一是完善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开放大学体系为骨干,贯通城乡、普惠共享的五级服务网络。二是补强农村短板,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面向新型职业农民、青少年、老年人开展专项教育培训等,覆盖全省97%的乡村(社区)。三是推动法制保障。2022年,省教育厅和省委老干部局成立工作专班,共同完成《浙江省老年教育促进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该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项目。四是开展学城创建。全省创建有86个县级学习型城市。2021年,浙江省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县级学习型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开展县域老年教育发展情况调查,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五是强化示范引领。遴选认定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职工培训基地、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老年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学习型社区。六是强化协同发展。在省内,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结对帮扶。跨省域,联合上海、江苏、安徽3省市开展长三角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协作。

开拓新局,构建学习新生态。浙江省凝聚数字教育的价值共识,抢抓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机遇,积极创新载体,构建泛在学习新生态。一是构建服务平台。按照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终身教育数字化改革,融合“浙学通”“在浙学”“学分银行”,上线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动态收集学习者痕迹,实现位置标注的学习活动发布、预约和报名,线上线下学习行为数据无感知实时采集,生成学习成果即时存入学分银行等功能。“浙学通”工作案例获央视、《浙江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二是汇聚数字资源。立足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挖掘丰富教育价值,围绕常青乐龄、健康乐享、幸福乐家、职场乐进等主题,自建、共建、引进“一地一品”“魅力‘浙’文化”等学习资源4万余个,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多屏传播,受到极大好评。三是服务老年人群。连续多年作为教育厅十大民生实事,积极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享受智慧生活。截至目前,培训总量近300多万人次。在教育部“智慧助老”推介活动中,浙江省入选150个作品,数量居全国第一。


图片

“三教”协同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庆密码”


重庆是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也是技能型社会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和经费投入力度。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工作部署,重庆市教委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立足高点,加强统筹,夯实基础条件。一是强化政策引领。重庆市委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高标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教”协同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庆密码”重庆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建立重庆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协调工作机制,日常协调工作由市教委负责。在重庆开放大学设立重庆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业务指导与服务工作。各区县和大中小学结合实际,积极创建学习型区县,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落实经费保障。近3年来,重庆市各渠道累计投入成人教育与培训经费超过20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聚焦重点,创新工作载体,多维发力推进。一是统筹“三教”协同,提升服务能力。全市50所普通高校和高职学校开展了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满足市民学历和技能提升的多样化需求。42所职业院校成为老年教育试点学校,开设累计老年教育课程达到1000余门。部分中职学校举办社区学院,学校场馆和课程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在重庆开放大学设立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发布国内首个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建设83个试点分中心,累计开设80万学习账户。二是围绕成渝双城,实现共促共进。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举办两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教活动周、“川渝杯”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立“万达开”“泸永江”“合广长”等3个跨区域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终身学习共同体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川渝两地26个市区(县)社区学院共同签署《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成渝两地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数智赋能,助推全民学习。建设“重庆终身教育网”,上线1.1万余集数字化课程资源供市民免费学习。推出“桑榆尚学”老年美好生活教育课程,建成10类150门核心课程的数字课程资源和8类20门核心课程的纸质课程资源。组织开展“智慧助老、乐享生活”“百门优质老年教育课程进社区”等活动200场次,帮助老年人适应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手机购物等数字化生活方式。

打造亮点,突出工作成效,体现特色优势。一是资源建设突出特色多元。积极发掘“苗绣”“川剧”“蜀绣”等本土特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77门、非遗和红色文化视频及读本课程资源39个。按照“一区一品”“一社一案”原则,沙坪坝区“沙磁手工”、江津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线精神”等49个作品被推介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二是项目建设突出示范引领。全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5个,推介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51人;4个典型案例、51门特色课程、51个项目被推介为全国“智慧助老”“能者为师”品牌项目。三是成果产出突出融入融合。在区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职业院校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和“新农学校”,在乡间地头开展“农创客”“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好老党员、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之中。

下一步,重庆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落细职责任务,广泛借鉴兄弟省份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绩。


图片

创新机制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广东方案”


广东省教育厅为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部署,深化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不断推进五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建设,加强示范引领和激励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创新建设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大国筑基础、搭平台。

完善学习型社会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和协同推进。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大力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将社区(老年)教育纳入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等。二是加强激励机制建设。2019年、2021年两届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单列类别、单列指标、单设标准,激发全省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三是加强监督考核机制建设。2021年起,将老年教育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地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指标中,推动各地市进一步完善老年大学办学与服务体系,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

健全学习型社会办学体系。一是构建部门协同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2019年,在广东开放大学加挂“广东老年大学”牌子,依托开放大学体系构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推动各地市通过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项目带动、考核激励等多种机制,整合联动党校、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不断向城乡延伸办学网络。二是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动地市以市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职业院校)牵头,健全办学体系,完善管理平台,建设学习型城市。三是统筹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创新。推动高等院校调整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结构,面向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开放大学、大型国企设置教学点。

创新实施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设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管办评分离的实施体制,构建由法律、标准、文件组成的制度体系,保障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稳定运行和可持续服务。二是建设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发布全国首个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地方标准,形成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评价体系。三是推动学分认定转换。出台《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指导各院校开展认定和转换工作,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融通和互认。四是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合作。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澳门高等教育局分别签订《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粤澳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书》,推动粤港澳资历框架对接、质量保障机制共建、专科(副学位)学历互认等工作。

强化资源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内涵建设。2021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始实施,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优质网络课程、学分银行试点项目建设等。二是加强社区老年教育研究。搭建社区(老年)教育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广东省学习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研究基地等,加大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研究力度。三是积极探索师资多元共享机制。探索实施老年大学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组成师资库,在广州市范围内实现线上线下共享师资机制,满足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对师资队伍的需求。四是服务重点人群。实施产业工人大培训行动计划和村官上大学工程,依托广东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打造推广广东乡村教育“云浮模式”,提升镇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和能力,助力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

下一步,广东省将不断完善现代终身教育工作机制,联动更多社会力量,丰富优质资源供给,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