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别敦荣 | 学分银行的性质与建设策略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16 15:52:42 点击:

别敦荣 | 学分银行的性质与建设策略

学分银行是一个新事物,但却是一个老议题。说它是新事物,是因为学分银行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开放大学系统中,已建立了40多家学分银行。比如,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存入用户数200余万,用户学习成果1210余万条。如果将40多家学分银行的注册用户和学分信息统计起来,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充分说明学分银行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有益的作用。说它是老议题,是因为关于学分银行的动议和研究不是近年才有的,至少在20多年前就有学者关注学分银行,倡导建设学分银行,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实践界的重视,没有真正建立起学分银行。不论是新事物还是老议题,在今天都有探讨的必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学分银行基本性质和建设实践的问题上,理论界还缺少深入研究。

一、学分银行的性质

学分银行是模仿银行模式建立的服务学生学习的社会机构。 它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或学分及其开发利用发展起来的。 学分将高校在教育教学上的投入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包含在一个不具特定意义的数学符号上,是计量学生学业及其完成情况的标准和方法。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即最早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 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 显然,学分银行不是金融机构,但却借用金融机构的原理,以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 可以说,学分银行是一种学生(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存储、转换、开发和利用的机构。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机构? 在近20年来的1300多篇研究论文中,罕有研究者触及学分银行的性质问题。 这倒不一定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在学分银行初创之时,虽然怎么建更受关注,但实际上,如果不弄清楚学分银行的性质,就难以明确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探讨相关建设策略也可能陷入谜团。 认清学分银行的性质,应当澄清三对矛盾关系。

第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学分银行借用了商业银行的模式,运用银行的基本运行原则或原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或学分存储起来,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进行使用。这有点像银行的理财或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毫无疑问,商业银行是营利性机构,它通过经营储户的存款资源,赚取支付利息后剩余的盈利。商业银行的发达说明它的盈利是丰厚的,也正是营利性使其得以持久地存在和发展。那么,学分银行可不可以是营利性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会有一种建设和运行要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会有另一种建设和运行要求。这里不能简单地、绝对地评判哪一种好,也就是不能想当然地说营利性的就不好,非营利性的就好。笔者认为,学分银行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
学分银行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是自然天成,而是由其办行宗旨所决定的。从现有的学分银行看,其举办者主要有两类组织:一类是政府,另一类是高校。不论是政府举办的还是高校举办的,现在来看,学分银行主要还是非营利性的,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是一种能够更好地有机协调各种学习形式、学习层次与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学分银行本身不像商业银行具有投资性,所以,学分银行更多的表现不是通过经营活动使得资本或资产增值,即学分银行的学分本身不会增值,而是通过适当的组合或互换,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服务。
要建设绝对的营利性学分银行,或完全的营利性,应该说,时机不成熟。在中国目前的氛围下,以学分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职责权限,建设营利性学分银行也是不合适的。但并不能否认学分银行可以微利地运行,能够产生一定的利润,但不是像商业银行那样以营利为目的。如果举办学分银行的单位有充分的投资来建设、保障它的运行,其开支不需要通过学分银行的盈利来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分银行可以是纯粹的非营利性的。但是,如果从建设成本、工作状况考虑,把学分银行做成微利性的机构,也并非不可以。只要市场状况允许,学生的承受力不失衡,对学分银行的满意度和美誉度较高,可以尝试建设微利性学分银行。现在普通高校学生的学分、学习成果存储纯粹是一种行政性的管理模式,它作为学生学籍管理的一个环节,不存在所谓营利不营利的问题。但是,学分银行不同,它不完全是学生学籍管理的一个环节,可以不采用行政性管理模式。处理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问题,对于合理确定学分银行的发展定位、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学术性与行政性的关系。学术是指与高深学问有关的活动及其成果,学术性包含了高深学问及其相关成果的特性。学分的英文词是academic credit,表示一种学术的信用单位,或者说是学术活动和成果的计量单位。这就是说,学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术。说到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般不使用,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只是研究型大学使用,而是所有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高职院校都使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学生所学不再是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而是各学科专业复杂的理论和技术知识。所以,学分内涵的核心因素是学术,学分具有学术性。学分的学术性决定了学分银行的性质包含着学术性。学分银行存储的学习成果凝聚了学术的元素,是由学术活动凝聚而成的成果,它代表了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在学业及相关的一些专业工作方面所取得的结果、成绩或成就。毫无疑问,这里面学术的含量或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另一方面,学分银行不是教育教学单位,是一个负责学分存储、利用的组织或机构。所以,它很容易被当作一个行政机构来对待,对它的管理则采取行政的方式,它自身的运作也可能采用行政组织模式。在很多普通高校,教务处负责管理学籍,学生的学分则由教务处下属的一个科室来管理,该科室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程序化行政管理手段,对学分进行登录归档,然后按学校规定加以利用。计算毕业学分、学生查阅成绩,或需要获得成绩证明等,都有一整套的行政处理方式。尽管学分具有学术性,但在普通高校教务处,主要采用行政方式来处理与学分有关的事务,少有从学术性角度来对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学分银行也可能包括采用普通高校教务处管理学分的方式,遮蔽学分的学术性,而简单化地从行政性角度对待。
如果将学分银行当作普通高校教务处下属的学籍管理部门,或者从其一部分业务的扩大、扩展、延伸去考虑定位的话,学分银行在为学生提供学分存储和利用服务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跟学校其他行政性部门就没有两样,出现行政化的问题。可以肯定,这对于学分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学分银行虽然不是教育教学单位,但因为它所存储的信息是以学分为标记的学生学习活动、成果和成绩,所以,在学分银行的建设和经营中,不能不重视其学术性的特征,把学术性和行政性的关系协调好,不能单纯地以行政方式来经营和处理学术性的业务。特别是在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转换和使用方面,需要借助于专业力量,即要由专业的认证委员会或专家团队提出学术评议、鉴定的意见和建议,确认成果的程度和水平,以实现学分的有效认证、转移和互换。
第三,服务性与管控性的关系。学分银行以什么方式运行,还取决于其性质是服务性的还是管控性的。学分银行的功能主要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的学习。服务好学生,更好地发挥学分的作用,让学分为学生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学分银行的功能之所在。只有周全的、专业的服务工作,才能体现学分银行的价值。因此,学分银行具有服务性。学分银行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即通过对学分的存储、认证、转换和利用,为学生提供学术服务。
另一方面,学分银行在收揽、存储、保管以及使用程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有审核、批准、办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事务性的,不涉及学术,但却是学分银行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工作的管控意味比较浓,这就使学分银行具有了一定的管控性。管控性是学分银行性质的一个侧面。没有管控性,学分银行的运转可能失灵,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可能得不到保证。
服务性与管控性是学分银行所具有的两个性质,二者必须统一起来,否则,学分银行的功能就可能不尽如人意。片面地用管控的方式办学分银行,可能使学分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出现问题,造成混乱,影响学分银行的声誉。如果只追求服务性,管控不善,也可能会带来运行不良的问题。
学术性与行政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服务性与管控性三对矛盾是学分银行建设与发展不能回避的。如果能够协调好三对矛盾关系,学分银行的性质就会比较和谐,其建设与发展可能有更适当的策略和举措。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学分银行都只有一种性质,决定其性质的因素有很多种,这也就注定了不同的学分银行可能有不同的性质。

二、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我国已经建立了40多家学分银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学分银行。 如何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以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建设学分银行,应根据其性质与要求,采用适切的路径和策略。 学分银行的性质不同,建设路径、策略不一样,甚至包括运行方式也会很不相同。 以学术性为主的学分银行和以行政性为主的学分银行,建设要求是不同的; 非营利性的学分银行和营利性的学分银行,建设策略也不一样; 重视服务性的学分银行和重视管控性的学分银行,建设要求的差别会很大。 尽管如此,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不论哪种性质的学分银行,建设和发展都需要面对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学分银行的治理架构。尽管学分银行是为学生服务的组织,但与之有利益关系的却不只是学生,除学生外,相关教育机构、用人部门、政府部门等都与学分银行存在利害关系。学分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多元利益主体治理架构,是学分银行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的学分银行是高校建设、政府认可的,有的是政府发文在开放大学建设的,还有的是由政府组织多所高校组成的一个联盟共同建立的,不论是谁建立的学分银行,其首要的使命是保护学生的利益,这是一切学分银行存在的基础。学生的利益在于学分的有效利用,而学分不同于一般的标的物,银行的存取交易是以金本位为原则进行的,不论何种货币,收储与贷出均基于金本位原则,学分交易,即存取、转换和利用的标准与货币交易不同,它包含了复杂的学术因素。这往往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难以判断和决定的,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评议讨论,做出等值等效的判断。这是学分银行学术性的表现,它要求学分银行的治理架构不仅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学术水平和价值公平合理的问题。这就要求学分银行的治理架构应当有学术力量参与,如果没有学术力量的参与,把学术从学分银行中抽掉了,事情可能简单了,学分银行的性质也就错位了。在学分银行的运行中,学术力量的参与非常重要。学术力量的参与主要是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学者代表的参与,也可以包括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代表的参与,他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习活动及其成果水平程度的评议和认定,以及对它意义的评判,为学分的转换和利用提供基本依据。因此,学分银行的治理架构中,应当建立学术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保证学术力量在学分银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学分银行业务体系建构。学分银行的业务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和成绩发展起来的,明确学生学习活动、成果和成绩的种类、形式等是发展学分银行业务的前提。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学分不像普通高校教育那样相对比较单纯,而是更复杂、更多样。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时间有长有短、课程内容各不相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方式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别。这就使得学分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差别会很大。学分银行的业务体系应当根据所存储或收集的学习活动、成果及学分的情况、具体类别和要求来决定。学分银行的业务既有存储、收集,同时又有使用、转换,还有对相关的教育程度或证书、资格的认证认定等。这就需要把业务体系建构起来,使学分银行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们知道,银行除了存取业务外,还有很多延伸性的服务产品。学分银行也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分来开展一些延伸性的服务。通过存储的学分,不只是一次性地向学生提供服务,而是发展多次、多元或多种目的、多种形式的服务。只有业务体系建构比较充分,学分银行存在的根基才更牢固。
第三,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分银行的建设受到政府重视和关心,已经建立的和将要建立的学分银行要想能够永续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支持外,其自身还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根本。一个组织或机构能否存续,取决于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价值实现的程度,学分银行要能够持久发展下去,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有没有需求;二是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比如,江苏学分银行已经为200多万用户服务,毫无疑问,这个需求是存在的。但学分银行服务的用户满意度如何?开展了多少业务?这些业务是不是足以支撑学分银行持久运行?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种组织能力,也是一种业务开发能力,更是一种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从现实的角度看,各学分银行的人员还不多,业务也还比较单纯,工作量虽然差别很大,但总体上讲,存储的功能以及一般性的使用功能比较突显,而比较复杂的、专业的或学术的功能开发还非常不足。从这个角度讲,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学分银行自我开发服务功能的能力。如果能够不断地进行功能拓展创新,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永续发展就有了保障。
第四,学分银行的网络系统。学分银行遍布全国,是各地单打独斗,为本校和本地区学生服务,还是全国联网,扩大学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涵,这是决定学分银行地位和社会作用的重要因素。我国已经发展起了全国流动的人才市场,各级各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都可以在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就业。这就决定了学分,即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和成绩的影响可以超越地区限制,在更广泛的地区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全国互联互通的学分银行网络体系是必要的,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它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学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习,可以进行学分累积,以及随时调用学分、学习成果,并进行转换和使用,而不必回到自己家乡或去原先学习的学校办理学分转移事宜,更不会因为学校不同、地方不同而导致学分失效。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正在向中高级阶段推进,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都将持续走高,学生的流动转学和就业将在全国范围展开。全国互联互通的学分银行更有助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有助于促进人才流动,促进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建立学分银行网络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这正是学分银行存在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没有全国性的网络体系,学分银行就如同一所高校的小金库,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够大的。
第五,学分银行的技术支持保障。我们处在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化不只是影响工业生产,而且影响放到社会事务的各方面。我国学分银行大多处于建设初期,赶上了好时代,可以直接对接智能化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可以建立两个学分银行:一个是实体的,一个是虚拟的。上文所述的主要是实体的学分银行,虚拟的是为用户所开发的随时随地使用的学费银行网络系统。不论是哪个学分银行,都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持,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实体学分银行建设应当基于先进信息技术,这不仅能使实体学分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将为虚拟学分银行建设奠定非常有益的基础。实体和虚拟的融合将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便捷、充分的服务,学生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自主地办理各种学分事务。就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讲,建立虚拟学分银行完全不是问题。建设主体应当为学分银行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主要包括硬件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分银行在发挥自身技术力量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与相关组织和技术部门的合作,从技术上保障学分银行的安全运行。加强技术支持保障,学分银行在前期的投入上要有技术投入,在后期的维护运行上要有技术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