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
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摘 要] 医学教育是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本。新医科建设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要求。近年来,医学教育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新医科建设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要求。近年来,医学教育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祉,其重要意义涵盖了“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全部内容。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医学从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和康复(简称为“促防诊控治康”)六个方面照护健康。卫生是依据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所采取的行动。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和谐和环境友好四个方面。医学教育是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本。新医科建设承担着为健康中国培养人才之历史使命,关乎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未来。我国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推进了一场深刻的医学教育变革,构建起秉承世界先进文化、因应中国现实情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可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与机制。
医教协同
系统谋划“新医科”建设新格局
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密切协同,合作谋划布局,构建了新医科建设的工作机制。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医教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起了“5+3”为主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2年启动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0版)的基础上,2018年又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持续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此后,教育部在2019年4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成立了新医科建设工作组,为新医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开启了全面推进新医科、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多措并举
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教育部深化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在“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引导下,新医科强调从治疗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转变,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并积极推进医工、医理、医文融通,发展医学新专业。
医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医者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有天然的首要地位。各医学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学和医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同时,各地方和医学院校也广泛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形成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的落实。一是支持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2017年,21所高校的42个医学相关学科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支持建设高校以建设学科为基础,加大优势学科建设力度,推进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学科建设。2019年,首批285个医药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认定,占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的7%。教育部鼓励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度扩大本科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同时扩大临床医学等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增加优质人才供给。二是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2020年,教育部将公共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传染病预防控制、病原与传染病防控等4个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并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11个单位立项为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单位,加强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原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群医学学科和相应的教育体系,聚焦于新冠等传染病及重大慢病防控研究的群医学实践,并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及为国家建言献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三是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各高校围绕“培养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的高素质卫生人才”这一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打造符合全科医学教育规律的特色育人平台,提升全科医学的教学水平。四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9所医药类高职院校、10个医药相关高水平专业群入选(涵盖护理、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打造卫生健康相关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提高了教育对健康养老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支撑能力。
课程为本,建设一流医学“金课”。高质量的课程是医学教育的根本。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全国各医学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医学类“金课”建设。在2020年首批认定的全国5118门“金课”中,共有596门医学类课程,占总认定课程数的11.65%,课程类型涵盖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达到了课程类型全覆盖。
临床为重,强化医学实践技能培训。临床实践技能是医护学生必须掌握的执业基本能力,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了74家高校附属医院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提升我国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培训水平。自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建立了校赛、区域赛、全国赛三级竞赛体系,每届大赛有80%的医学生参加竞赛,推动高校进一步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编写出版了《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构建了科学规范的标准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培养了一批临床实践教学骨干师资,增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为源,发力复合型拔尖医学人才培养。创新是医学与生俱来的基因。在新医科的引领下,全国各高校结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尝试多种创新模式,探索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从2018年开始启动“4+4”试点班,面向全球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得到了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本科生的积极响应,除了生命科学专业之外,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优质生源,初步实现了“纳爱医者学医从医、纳多学科背景者学医从医、纳天下贤才学医从医”的办学初衷;同时,通过临床博士后等机制支持优秀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积极探索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北京大学将“临床医学+X”作为两大战略性交叉学科布局之一,依托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以临床医学需求为牵引,打破学科壁垒,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促进医学学科内部有机融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新体制中心,打造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质量为根,培育医学教育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建设是医学教育的根本保障。经过10余年来的不断努力,2020年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实现了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成功建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全覆盖,正在全面推进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认证工作。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贯彻落实、各医学院校教学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医学教育质量文化深入人心。
布局未来
开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局面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医学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各层次、各类型的医学人才如何培养、体系与机制如何改革,需要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多方参与、积极探索,以新医科建设为指引,共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实现“灿烂其职业前景,吸引其优秀生源,严格其培养过程,产出其优秀人才”。
进一步提升院校医学教育质量。一是继续优化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结构。按照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将儿科、精神、麻醉等二级学科回归毕业后教育。通过进一步优化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结构,厘清医学教育层级设置,分层级培养各类型医学人才,更好地适应我国“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为健康中国筑牢人才基础。二是统筹规划医学院校设置,科学调控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根据新医科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和卫生健康行业部门意见,对医学院校的设置与招生规模加强规划审批,引导高校合理确定医学招生规模,确保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三是推行现代医学教学模式。医学的本质在于“促防诊控治康”一体。医学院校应尽快转变为以健康、人为中心,重在胜任力培养,学科融通式的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与体系。同时,通过师资培训,让学生实现与未来职业环境中的情形、情境、情景相仿的教学。四是强化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通过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进行贯通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将住培、专培和研究生的培养相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实习质量,确保与住培的顺利衔接。
进一步促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紧密衔接。要完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察内容,在考察临床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科学研究、健康促进、医德医风、感染防控等知识的考察,进一步提升住院医师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
加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鼓励举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结合各自特色优势,创新招生和培养模式,招收真正热爱医学的、具备多学科背景、对职业选择和人生志向有把握的优秀生源,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创新“医科协同”的培养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和有效衔接机制,通过临床博士后制度、“M.D.+Ph.D.”(医学+理学博士)、“M.D.+Dr.PH.”(医学+公共卫生博士)双博士制度等途径吸引和培养优秀毕业生成为医学领军人才,以提升我国医学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相比于之前提出的“医学+X”或“X+医学”,可称之为“X+医学+Y”模式,更能够充分体现和符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优化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依国际通例,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分设职业职称与学术职称体系。在职业职称上,住培结业即可聘为专业主诊医师,专培结业即聘为专科主诊医师,作为临床医师终身职业职称;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另外设置并行的学术与教学职称路径,明确医生职业发展规划,让医生在不同路径上清晰、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