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 推进人才分类培养
北京大学 乔杰
学科专业目录是知识分类和社会需求的基本体现,是国家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新一轮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宗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增设和调整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别,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丰富了医学学科专业内涵。
一、科研创新,完善医学学术学位体系构建
医学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学科专业目录是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因此,医学门类学科目录修订要适应大众健康需求、满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医学进步和科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已经过四次修订。医学门类最初下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6个一级学科,而后依次增设了口腔医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5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目录适时修订,紧密结合了医学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学学科专业建设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此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法医学从特种医学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旨在满足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刑事侦察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鉴识性医学学科,主要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物学和法医精神病学五个方面。新时期,法医学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公共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医学技术是研究与发展疾病防、诊、治技术与仪器装备的学科,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此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原有医学技术一级学科调整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这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医学技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探索,例如北京大学等高校试点开展呼吸治疗、眼视光、放射物理、康复治疗、口腔修复工艺等领域高级人才的招生培养。医学技术专业学位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并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与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合作,培养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技术专门人才。
二、面向行业,丰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
服务大众健康,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重要任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下,高校根据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卫生健康行业和区域人才需求,遴选符合条件的、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的附属医院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2016年,教育部批复北京市、上海市教委组织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机衔接。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齐头并进的局面。通过高校与行业联合搭建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产教学研培养平台。
此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公共卫生专硕调整为专博,旨在解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对面向未来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新需要。北京大学于2015年开始试点公共卫生应用型博士培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凸显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短缺,2020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设立《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批准北京大学等11个单位试点培养公共卫生应用型博士。此次,正式增列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DrPH),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培养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在国家、区域及全球范围内有专业影响力、国际视野和宽泛知识结构的高级专门人才。创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医学院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了解中国卫生国情、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具备创新科研能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全球健康视野和协调管理潜力,突出公共卫生职业素养培养,扭转“重研究轻实践”的论文导向。
药学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解决了新药研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的转化、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个体化用药精准治疗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有扎实药学基础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问题。转化药学方向,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将药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满足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机构和生产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岗位需求;临床药学方向,依托医院资源和临床数据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再评价,同时可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实现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综合性应用;管理药学方向,围绕药品全周期,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
三、传承特色,加强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广下,中医药领域在学科构建、医疗服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包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在内的中医学科体系。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独立设置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实现中医专业学位教育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衔接。推进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师承制度的有机衔接,将师承培养方式融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要求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周安排半天跟随指导老师临诊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6所中医药院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做强中医药学科奠定了发展基础。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原创的以经络腧穴等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艾灸和推拿等方法、技术防治疾病的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设立针灸专业学位类别,表明针灸已经成为理论体系相对独立、治疗技术特色鲜明、临床运用极为广泛、知识体系完善的应用型学科。针灸是中医药学体系中古典与现代交融充分、中医与西医结合紧密的学科,获得国际的广泛认可,国外也设立了针灸专门学校,开展3-4年的职业培训,开设针灸课程,并设置有针灸硕士、博士学位。在中国特色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开展针灸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凸显中医药学非药物疗法医学视角,能够进一步扩大针灸的海内外影响,提升中医药学科地位,建设更符合中医药特点与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模式。
总之,随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加,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民健康事业的有机融合,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卫生健康领域的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复合型科技人才。此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统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增设和优化,以学科为主导、突出专业特色,分类推进人才培养,为开展医工、医理、医信、医文等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基础。新时期,医学研究生教育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