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导航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工作职责
工作动态
部门动态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上级文件
学校文件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
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教改资讯
教改资讯
教学案例
理论探讨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学习专栏
下载专区
下载专区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左惟 |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勇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校新使命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2-17 07:56:33 点击:
左惟 |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勇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校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三位一体”整体谋划、统筹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教、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等“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筑牢国家强盛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坚定人才培养自信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人才培养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归根结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实力强弱的最好标准,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勇担新时代新使命,高校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强化“第一使命”,练就“看家本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科学内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案,聚焦新时代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聚焦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持续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各类活动更加凸显育人导向,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强化价值引领,把服务国家的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引导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贯通理论武装、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建强关键课程主阵地、畅通隐性课程主渠道、建好第二课堂冶炼炉;联通学科专业、教学科研、课程平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学案例、编入专业教材、融入课堂教学、进入头脑心灵;融通育人力量和机制,创新育人载体,强化浸润化育,内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线力量,外联各界精英、杰出校友等共同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深化书院制改革,打造集党建、文化、生活、学习于一体的“一站式”润育平台。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中知识论与认识论、方法论不平衡的问题。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培养路径,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与发展需求。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卓越计划2.0试验区、国际化示范学院、工理文医试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水平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未来技术学院。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支撑领军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形态,建设一批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相关学科紧缺教材。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有效反馈机制。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持续优化硕博贯通培养通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强化过程管控和关键环节考核。加强导师岗位管理,发挥高端师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四是培养学生创新本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多样化学生研学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教育教学,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推进双创学院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构建“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多元引导、知行相辅、科创互哺”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不断健全学做融创、知行合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新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还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勇担新时代新使命,高校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开展有使命、有组织、有学术穿透力的科研。强化集成攻关大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力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争取牵头、参与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始创新。坚持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立足所处的区位,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坚持服务新兴产业需求,积极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主动与行业产业部门和龙头企业加强对接合作,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服务和助力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积极牵头和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大平台、大装置建设。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中国学术气派和校本学科气质的新型文科平台,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是改革科技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等科研自主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引领科技创新价值追求。在评估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树立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强化科研人员自律意识,涵养优良学风。大力加强宣传优秀教师榜样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师生恪守科学道德,弘扬科学精神,勇担科技创新重任。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宣传报道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报国作为一种追求。鼓励师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动创造更多一流创新成果,奋力书写科技创新报国的时代篇章。
建强一流人才队伍
为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和关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必须要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以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关键的是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勇担新时代新使命,高校必须坚持不懈打造人才集聚和培养的战略要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培养和塑造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增强战略要地意识。人才引领发展,人才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校是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重点高校是集聚和培养世界级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切实增强战略要地意识,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全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有力有效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启动“人才服务专项计划”,成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统筹全校资源,落实落细人才服务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院(系)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做强做实人才工作,引育一批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思政工作队伍。依托校内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及各类网络平台,拓展师德专题教育渠道,通过深入开展教师思想动态调研和思政专题学习活动,强化教师思想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
三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坚持面向未来,打造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体系,努力形成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队伍顶峰高度、整体宽度、基础厚度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和改革评价体制机制,持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处于学术成长期的人才营造有温度的成长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立大志、做“大先生”。加强管理岗、辅导员、实验、教辅等人才队伍培训,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综合业务能力。加
强
博士后队伍建设,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博士后项目,并与国家
和省市
博士后计划充分结合,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提
高
博士后队伍水平。
四是增强改革动能。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优化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尊重不同学科特点、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岗位特点,完善教师岗位分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多维度、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价值和贡献,激励人才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应国家之需。探索深化薪酬体制改革,完善优化教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与高校自身建设水平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进一步改革创新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培养和评价机制,破除校内人员合理流动壁垒,全面提升高校整体能力水平。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构建良好学术生态,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
加入收藏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 |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下一篇文章:
新一轮审核评估 | 试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