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导航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工作职责
工作动态
部门动态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上级文件
学校文件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
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教改资讯
教改资讯
教学案例
理论探讨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学习专栏
下载专区
下载专区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汪明义 |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2-21 07:16:17 点击: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汪明义
[摘 要]
我国大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并坚守自身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大学模式”,遵循教育规律,汇聚中西大学办学治校经验。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博雅教育;乡村振兴
目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构成了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社会背景,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构成了高等教育全面变革的技术背景。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学要稳步迈入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央,必须找准并坚守自身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需要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使得我们前行的方向更加明确、前行的力量更加强大、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
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既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当代大学至少有三个源流:一是源于中国古典书院,经湖南自修大学、陕北公学传承创新形成的“延安模式”;二是“苏联模式”;三是“欧美模式”。“苏联模式”在新中国急需专门人才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延安模式”是真正本土化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实践与另两种模式深度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大学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
人类大学发展史昭示,大学繁荣发展之根深扎在它所归属的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民族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它的生命,给予它勃勃生机,离开了民族的历史文化根基不会有世界一流大学。例如,清华大学之“行胜于言”、北京大学之“兼容并包”、南开大学之“允公允能”等立校之精神,无一不是对本土文化的阐扬,其根源正在于以《周易》《论语》《中庸》和《礼记》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新时代的中国大学更需要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万有相通”“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大同世界”等优秀元素,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做世界一流学术的时代使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加学术贡献,积极营造“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中国大学发展的理论逻辑有三个特点:一是中国大学概念的独特性,二是大学使命的独特性,三是治理模式的独特性。上述三个特点源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智慧、源于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政治制度。
从全球来看,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动适应、主动满足再到积极引领。大学之所以被誉为“社会繁荣的动力源”,就在于大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引领。大学积极引领社会发展的途径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来引领社会。这些优秀的人才进入社会各个组织后以其所受到的优秀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所具有的卓越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体现出大学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发展自己的学科直接引领经济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创立新兴学科来支撑本国主流产业发展从而直接服务国家强盛的案例也十分经典:美国成为世界技术中心依靠的是电子技术的兴起,日本科技的崛起依靠的是其半导体技术的领先。这些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科学研究都产生于本国的研究型大学,这也是这些大学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和直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来彰显自己的独特地位、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支撑作用。
在踏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大学必将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国大学理论逻辑的三个鲜明特点,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大学模式”。这个模式必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直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等方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杰出贡献,赢得世界大学的尊重和追随。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遵循办学治校的基本规律。中国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人类文明于一体、汇人类教育智慧于一身、融中西大学办学治校经验于一炉,在实践中将人类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成了当今中国大学特有的实践逻辑。本文认为,中国大学在发展实践中,可以重点参考五种类型大学的经验:
一是创办“文理学院”的经验。这类大学主要实施博雅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鉴别价值的能力,旨在提升青年学生生命的质量。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曾经指出博雅教育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博,文理融合,学科交叉,在广博的基础上求深度;博学多闻,博古通今。二是雅,做人第一,修业第二;君子以厚德载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四是鼓励质疑,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基本准则。五是丰富的第二课堂,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众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项目等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体现知行合一。
二是创办“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这类大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其实现的路径是:教师把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把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教”与“学”的新模式中,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使得青年学生的创新探索与新知识诞生的轨迹同步。同时,这类大学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是创办“服务型大学”的经验。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智力之轮。这就要求大学与社会组织和产业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发挥知识、技术和观念的生产、创新优势去做什么,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如今这一要义所引发的实践不只是局限于一社区、一城市,它已经影响了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大学服务理念。
四是创办“多元巨型大学”的经验。这类大学集诸多职能于一体,在相互协调中实现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组织:职能复杂多元、目标复杂多样、人员复杂多类。因此,机构复杂、管理复杂、评价复杂,是这类大学的特征。
五是创办“交互式大学”的经验。这类大学就是一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与另一个国家的大学合作创办校区,成为一所新的独立的大学。这类大学将母体大学先进的治理经验与在地国家的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有机地融于一体,是一种新的大学形态。这类大学在实现“本国的优秀文化与外国经典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强支撑”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
上述五种类型大学的创办及其经验实际上展示了人类大学发展历程中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案例,为当今中国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大学模式走向成熟提供了鲜活的样板和经验。就中国大学实践而言,大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如何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从现实需求来看,在100万左右人口的区县与地方著名大学共同建设一所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高等教育机构显得尤为必要。四川师范大学与遂宁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建的包括乡村师范分院、乡村治理分院、乡村产业分院、乡村康养分院、乡村文旅分院的“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探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学):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研究(BIA200176)的研究成果]
【
加入收藏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席酉民 | 真正懂管理、善领导的大学校长,至少应发挥这些作用
下一篇文章:
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赋能全人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