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王成斌 | 政产学研用一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08 07:09:08 点击:
政产学研用一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王成斌

[摘  要]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要练好内功,还要借助教育系统外的巨大力量。实践表明,只有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才能跟上技术创新迭代的步伐,用最新的技术赋能教师、教育学生、推进教学改革、建设智慧校园。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政产学研用;系统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对教育数字化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让教育数字化做得更快更好更有成效,更需要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推进。本文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举措。

政产学研用的相互协作助推教育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同脉。教育数字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孤立的事物,而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最初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到使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逐步进入教育应用场景。教育数字化与数字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

一是政府主导推进教育数字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我国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且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学资源和智慧教育平台。“三通两平台”“三全两高一大”等各项行动计划都已基本完成,教育数字化在数据资源、泛在互联、平台云化、网络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主导建设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课程信息及学习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计算、分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慧服务,搭建起了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立交桥”,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四通八达。

二是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更新快。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把最前沿的技术带进学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教育数字化是产教融合最重要、最前沿的领域。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行业龙头企业在教育数字化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可以依托市场和资金优势,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关键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硬件与应用的研发迭代,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地落实。近年来,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都与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将VR技术、云计算、文字识别、AI语音引擎等最新研发成果应用于教育数字化领域,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三是学校发力推进教育数字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发了教学形式、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应用场景持续创新。目前,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基本形成了线下多媒体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空间融合的泛在化学习环境。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新教学形式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11月,全国高校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19万门,学习人数达9.79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应该说,数字化技术在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评价和优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线上考试、线上会议、线上培训等在线教育活动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只有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一是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滞后于日新月异的前沿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也滞后于数字技术在金融、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主要原因是产教融合不够,前沿和硬核技术难以在学校推广应用。深层次原因是学校还缺乏数字化思维。只有增强数字化意识、培育数字化思维,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创性应用,才能推进数字化渗透到教育的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在环境智联、数字孪生、形态重塑等方面实现全新突破。

二是数字技术尚未触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譬如:虽然数字技术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发了教学形式、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但在数字化与教育教学融合过程中,数字技术并未对教学过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实施在线教学、在线考试效果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与教育数字化相匹配的教育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数据和网络安全存在隐患,要高度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问题,防止数据泄漏和滥用。

三是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均衡。因投入和理念的差距,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使用的基础技术条件、使用者的数字素养和能力,都有很大差距,容易形成新的“数字鸿沟”。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经历了从“物理鸿沟”“素养鸿沟”到“智能鸿沟”的转变。尤其是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数字鸿沟”很有可能会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教育数字促进人人可学和教育公平的初心相背离。

四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仍比较突出。这既有投入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有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重建轻管、系统多、兼容性差等问题。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教育新基建体系中的信息平台、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安全系统等各组成部分的构建与发展,都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VR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教育数字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紧紧围绕“如何使用”“如何有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政产学研用合力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思路和举措

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需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起发力,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政府要推进建设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由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参与,持续建设和使用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新型基础设施,特别是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在学习、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大数据,建立教育大数据仓库,促进教育数据的贯通共享,组建教育大脑,统筹推进数据融合,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建立数据分析和应用模式,有助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尽管数字世界是泛在的、可以共建共享,但现实世界却是分割的,参与方有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解决这一问题,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加强统筹、强力推进,又要调动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共赢的机制推进共建和共享。要在顶层设计、制度设计上下功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建轻用等问题。

二是高校要加强教育数字化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育数字技术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数字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包括数字技术对学科教学过程的支持和改革,还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赋能和创新。如利用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性和共享性,丰富学生体验,提升教学效率,拓宽学习广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造就“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还将衍生出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是企业要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技术龙头企业在推进数字技术变革的进程中,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重点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建立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长期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推动产生数字经济,数字教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除了与学校合作外,数字教育企业还可以在更广泛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学习等领域开发智慧教育产品,搭建在线应用平台,为建设“处处可学、人人能学”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四是始终把“用”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发数字教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决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当前多模态数据分析与应用类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基于传统要素的教学数字化还存在很多瓶颈和障碍。教学数字化主要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和数字化协同育人等四个方面。数字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能进行学习情况分析,获取、管理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创设混合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优化教学流程,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数字化学业评价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评价数据采集工具,应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学业数据分析,实现学业数据可视化与解释。数字化协同育人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协同教育。

探索基于各种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方式,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既可以借助于传统纸质课本和练习本,也可以借助于电子教材等数字设备,还可以应用智能化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过程数据可用好用,让数字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常态化、深度融合。

五是推进人机融合,赋能教师发展。教育数字转型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数字化学习与研修和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研修要求教师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和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学习;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反思与改进;参与主持网络研修,共同学习,分享经验,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等。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要求教师针对数字化教学问题,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学研究活动;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推进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师范院校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师范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政府、学校、企业要面向广大教师,组织积极开展数字技术培训。

 

六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大学生作为未来数字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与数字素养,是国家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意识、数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大学要通过设置双学位,开设数字技术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等途径,将数字安全和数字社会责任植入思政课程,将数字素养与技能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培养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在联合研发数字教育新技术、新产品过程中,要通过产业学院、创业学院等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一大批具有数字教育素养的创新人才。要积极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支持大学生在数字技术领域大胆创新,营造教育数字化的浓郁氛围。


总而言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起发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实效,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