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为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贡献高校力量——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3-18 07:27:10 点击:
为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贡献高校力量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唐景莉 郭乙妹

教育部等十部门不久前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当前,怎样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怎样为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贡献力量?《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要求的“一体”不是简单重复的同一体,而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不同学段、不同内容所构成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体。您如何理解“一体化”?您认为“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体化”是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师资等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循序渐进,从而实现思政课建设高质高效、整体优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连贯。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连贯的整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连”的方面看,要紧密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各有侧重、阶梯式推进,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从“贯”的方面看,深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意义、原则、方法、机制等的融合贯通,更好推进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注重有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渐次推进和螺旋式上升:小学阶段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开展浸润式学习→高中阶段注重体验性学习→大学阶段开展理论学习,而且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序计划:小学阶段激发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坚定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

三是加强协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各单位、各方面之间的协同合作。要加强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协同,使学科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强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进一步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如何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一些堵点、痛点问题,您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答: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但不可忽视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连贯性。要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以及知识吸收力的差异性,摸清各学段学生已知内容、未知内容、应知内容和想知内容,进一步解决各学段知识目标的制定存在步调不一致、频率不共振的问题。

第二,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大学思政课教材与高中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同质性,如果不注意将教学内容进一步讲深讲透,容易引发大学生在上思政课时存有松懈心态。

第三,需要注意师资队伍共通性。思政课教师内部缺乏互动,各个学段教师无法形成普遍合作的意愿,沟通合作的层次、范围、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协同不足,未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不同地域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调配及学情分析等存在差异;不同省市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贯通需要进一步优化。

解决问题需要聚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体系、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一体化建设。

第一,完善教学目标,促进层层递进。一是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总目标是坚定政治站位、增强政治信仰、把稳思想之舵,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制定细致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概念明晰化。充分考虑学情,准确把握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制定精准量化的教学目标。既要使各学段分目标紧贴学生实际,彰显层次性和阶段性,又要使各学段分目标都要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总目标,且互相之间展现衔接性和递进性。

第二,拓展教学内容,达到环环相扣。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注重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自洽性、衔接性,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第三,形成“大思政”格局,实现融合贯通。坚持“十大育人体系”多维度贯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一体化设计,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圈。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紧抓全过程育人关键环节、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搭建一体化的育人载体、夯实一体化的育人保障。各省域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相互协同、统一部署,分配好管理资源,形成省与省、市与市、区与区之间网格化、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格局。同省市区各学段学校须努力打破资源壁垒,强化学校交流,推动建设各学段学校思政课资源互动平台。加强大中小学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如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师进修机制,高校教师挂职任教中小学教师,亲历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双向流通。  

高校怎样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

问: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高校应如何作为,为实现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贡献力量?

答: 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常态化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要形成一以贯之、层次清晰的社会实践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江南大学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各项科研经费的落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互促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综合运用校内外多元思政元素和资源推进立德树人。

第二,发挥高校全员育人合力作用。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专业课教师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学好、用好专业技能提供坚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党委书记、院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讲思政课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作用;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形成与课程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协同效应。

第三,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打破“单兵作战”的尴尬境地,积极发挥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舞共振,发挥校史馆、博物馆等资源的育人作用,加强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为教师、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提供场所和平台,充分挖掘、有效整合社会中的丰富育人资源,并积极推动其有效融于思政课教学。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您看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以贯之、层次清晰的社会实践模式?

答: 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贯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精神,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就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江南大学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依托,构建了从课堂走向校园、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思政小课堂”与现场授课、情景教学的深度融合中,使思政教育从书本深入社会实践、从笔尖走向学生心间,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一是整合校史馆、“宝哥说思政”、“沉浸式”党团课等校内优质教育资源,使思政课从“课堂”走向“校园”;二是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企业、乡村社区等社会资源,让思政课从书本深入实践;三是打造宜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江苏样板”,使思政教育在赋能地方党建的过程中,创新思政课教育平台。

这些层次清晰的社会实践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在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交互中达到了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今后,江南大学将在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场景、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等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将体系化的思政教育与本土化的实践资源深度融合,在以“情”感化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和内心的坚定信仰。

思政课教师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如何担当作为?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您认为目前思政课教师存在哪些问题困扰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有何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如何担当作为,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金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应有作用?

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育人共同体。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已经有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客观上看,实践效应距离理想的“一体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在各学段思政教师中聚焦问题,“对症下药”。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一体化育人意识尚待深入人心,各学段教师之间仍存在着“只管一段渠”“自成一体”的现象;二是一体化育人平台有待统筹搭建,各学段教师交流互动不足,大中小学教学合作、学生交流、社会实践等的合作平台有待进一步健全并发挥作用;三是各学段思政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教育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学科知识体系有待扩充等问题也阻碍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效能。

要配齐建强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加强统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补充配备工作;逐步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水平,制定老中青思政课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和培养计划;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实现队伍优胜劣汰。同时,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指标、评估范围、评估方法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建设。推进教学内容的贯通。目前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比如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内容,到了大学期间,依然在重复讲。虽然各学段教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还是会导致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老生常谈”。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当注重教学方面的整体性、顺序性、衔接性、协同性、渐进性、贯通性。推进教师主体协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决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坚持“六个要”“八个相统一”。运用整体性思维、系统观念来思考和设计各学段教学,确保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等适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机制,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合力。

数字技术怎样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问: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指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您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答: 一是以数字教研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通过基于数字平台开展的线上线下结合,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交叉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实践教学、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推进各阶段思政课的有序衔接、协同配合,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

二是以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互动式、沉浸式教学改革。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虚拟和实体课堂上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抢答、投票、问卷、主题讨论、PBL(问题驱动教学法)等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通过多媒体、AR、VR等智能设备进行启发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政课的主体性和亲和力,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启发性。

三是以数据驱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数智化建设。通过数字平台和数字终端,将以纸质为基础的传统思政课教学体系,转变为从备课、教学到考试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实现数字化备课、数智化教学和无纸化考试,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

如何监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育人目标?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为实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您认为,如何监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育人目标?怎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答: 监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成效,需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的考评体系并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这也是检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否达到预期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为从根源处打破“唯学段”的大中小学断层窠臼,需要构建“一体贯通”的评价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不能仅仅局限于针对“教育效果”而开展结果评价,还应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总体要求,将评价视域和重点向“教育要素”与“教育过程”统筹延伸,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不同维度构建衔接“一体贯通”的评价体系并严格贯彻落实。

在评价主体上,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是从主体建构的维度破解评价偏移的核心举措。授课教师、学生、同行、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共同组成“评价共同体”。

在评价内容上,建立真正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从内容建构的维度审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应该充分立足“树人”,在遵循学生认知学习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前提下,从“教育主体”“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维度构建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指标,针对预设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以期在教育实施之初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性、方向性与可行性予以科学规约。监测学生在接受各学段的思政课教育后,在知识掌握、素质提高、能力提升等方面达到社会要求和个人需求的程度,集中体现在各学段学生在“知、信、行”三个方面的表现提升。

在评价方式上,探寻多向度综合性的多维评价路径。从评价方式的维度打破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考核的模式化、形式化趋向,探寻多向度、综合性的多维化评价路径,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实效的重要环节。以时代发展为牵引,将信息化作为打破评价固化瓶颈的切入点,充分借鉴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时代的媒体手段,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维评价。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