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面向趋同化管理的留学生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探究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01 07:21:09 点击:

面向趋同化管理的留学生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探究

[摘要]针对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现有研究比较关注制度完善和文化融合两个方面,对以管理信息化创新推动实现趋同化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趋同化管理的理念指向,结合现有模式,着重分析趋同化管理进程中面临的制度、系统、数据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协同困境,并提出可通过整体协同的制度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优化、重点突破的数据采集以及推广应用中引导提升的方式,逐步实现趋同化管理的根本导向和目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在急剧扩大。2015年至2017年,来华留学生规模连续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人数从39.7万增加至48.9万,学历生规模由18.4万增长至24.1万;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学历生占比显著提高,留学生的管理教育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和复杂。

“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扩大,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与高校国际化水平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数据类别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为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如何在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同时,逐步增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管理提质增效,是新时期发展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也为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价值取向。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现状

(一)趋同化管理的定义

自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趋同化管理后,多个文件对趋同化管理进行深层次解读,趋同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留学中国计划》《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文件指出,为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水平,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招生、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生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和服务体系。

本文中趋同化管理是指根据来华留学生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方面采取趋向于与中国学生接近的管理模式。特别强调趋同化管理方向性的指导,不是某些方面的具体管理;是过程性管理,不是结果导向;目标是求同存异,是“同多异少”而不是“异少同多”。

从国际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趋同化管理是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大势所趋。目前,欧美国家、港澳台地区均较早采用趋同化管理,已形成较为专业和成熟的综合性、专业性管理模式,而中国大陆各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掌控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趋同化管理正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1]。综合国内来华留学生的具体管理方式,主要有完全趋同管理模式、半趋同化管理模式、双重学院管理模式。

(二)趋同化管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特殊化管理阶段。在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初期,小规模的来华留学生群体被作为外宾对待,在生活中被给予特殊照顾,形成所谓的特殊化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是集中化、半趋同管理阶段,由学校组建的独立部门负责留学生的教育及管理。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结构、生源、类别进一步优化和丰富,个别化、特殊化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规模化的管理需要。以学校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留学生服务中心为主的部门,开始集中负责从招生、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到学生毕业离校的全流程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将留学生管理与其他职能部门剥离开来,留学生管理变成一座孤岛,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管理低效。

第三阶段是趋同化管理阶段。趋同化管理模式强调学校整体层面的顶层设计,涉及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各个部门按照职能开展在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实行归口管理、逐步提质增效,促进来华留学生事业内涵式发展。

实现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目前学校间趋同化管理实施差异较大,大多数学校仍处于第二阶段,但部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中,正逐渐体现出趋同管理的原则和理念。

(三)现阶段趋同化管理模式

1.高度趋同管理模式

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模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基本上与中国学生保持一致。学校招生办负责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招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宣传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对外事宜,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的管理,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依据学生类别分别负责不同学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各二级培养单位负责院内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学组织和教育管理服务。

2.半趋同化管理模式

一种是学校设立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事务的独立校级行政单位,负责从招生到学生离校全过程管理和整体性协调工作。学校根据来华留学生招生和管理涉及的具体链条,进行职能调整及合并后,设立独立行政部门,各部门根据确定的职责和功能,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及管理。

另一种是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牵头负责来华留学生招生、签证、奖学金评审事务,与学生工作部商议做好学生保险等日常管理,财务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公寓管理中心根据职责按照趋同于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3.双重学院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负责招生和管理的行政学院与专业培养学院相互交叉的管理模式。学校根据学科设置和国际化发展建设规划,设立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管理和对外交流的学院,由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等负责招生宣传、公共课教学安排、奖学金评审发放、保险缴纳、毕业生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学生入校后,非汉语言类专业学生进入相应培养单位学习,专业学院仅负责学生的专业教学。

显然,趋同化管理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基本导向和发展目标,加强来华留学生信息化建设是推进趋同化管理实现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用)》提出招生与宣传、涉外管理、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经费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是构成“管理水平”评价的显性变量[2]。而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会对其他几个指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管理水平”的建设,进而影响趋同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趋同化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给来华留学生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精准化、高效率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带来了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因此,部分企业和高校开始转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并提供给部分地区或全国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使用。

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安保险公司的保险缴费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基于来华留学生某方面具体业务需要进行研发、设计和使用的,如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侧重学生招生审核、在校生数据传送;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奖学金评审管理、毕业管理等;平安保险公司的保险缴费系统主要向来华留学生提供了解保险政策、缴纳保险、保险理赔等具体业务。

从各高校使用的管理系统构成来看,主要通过购买或租用的方式,大部分采用中研信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华易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来华留学网(CUCAS)等几家公司研发的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如上海、福建等部分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已结合具体管理业务需要,研发了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提供给周边高校使用,在区域内形成了示范效应。各高校使用的系统,主要是从招生(信息采集、信息审核、录取管理)、入校(信息核对、注册流程)、在校(日常管理、签证、保险、奖学金、教学教务、成绩录入)、离校(离校状态、校友管理)等具体业务切入,直接服务来华留学全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

以上两类系统,各有侧重和优劣,从不同角度直接服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服务,但从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发挥的效用来看仍存在不足。特别是从加强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视角来看,未体现出中外学生的交叉和融合,而是完全独立运行,并没有在尊重中外学生管理差异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进而依靠具体的技术手段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发展。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困境

相比中国学生的信息化管理推进历程,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起步和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目前的留管系统多用于汇总各高校录取、在校和离校来华留学生信息,未能准确地从高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真正服务学生、服务留管干部,进而缓解学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压力,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制度协同困境。首先,趋同化管理缺乏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支撑。国家出台的长远规划、政策文件和重要讲话中,均指出要推进趋同化管理,促进中外学生教育融合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各高校推进力度不一,趋同化管理模式多样,现阶段的趋同化管理水平与成熟的模式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隔绝”“双趋化”的模式占绝大多数,“异多同少”的现实情况与“同多异少”的理想目标存在差距。另外,从执行层面来看,趋同化管理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原则,信息化管理作为具体实现手段,缺乏具体的指导方案和行动指南,现实的管理工具也难以真正发挥效用。

其次,中观层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依据还不完善。有关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文献法规中,不同程度地提及要加强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加强软、硬件建设,但是缺乏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地方系统与全国系统割裂,地方各高校系统相互独立,各校中外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也无法统一。

最后,学校内部缺乏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协议和规范。梳理高校来华留学生相关的管理规定发现,绝大多数规定侧重于服务学生日常生活、违纪违规、学籍教学等,学校层面缺乏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行动方案,实现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手段和工具还有待发掘和补充。

系统协同困境。纵向上,系统之间有重叠,又不完全匹配。国家层面配套使用的留管系统与学校使用的系统间存在重复建设和建设空白的矛盾。一方面,因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外事外交的一部分,“校级-市级-省级-国家”四级管理内,基本都会涉及教育和外事两个部门,但两个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中还未建设一个成熟的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基层留管干部采集在校学生信息后,首先需要录入学校的管理系统,然后根据工作需要,导出进行再加工整理才能完成相应报送,造成了各系统数据的重复采集,在增加留管干部工作量的同时,也可能形成新的基层信息孤岛。

横向上,系统多样、兼容性不够,系统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录入。其一,外事管理、教育管理、学校内部使用三部分需求存在差异,各系统的建设标准、数据格式、功能模块等均存在差异,系统横向之间的互联互通难以实现。其二,各系统建设起步时间前后不一,成熟度不一,系统间整合管理的概率极低。其三,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来华留学生在华期间流动性较大,不同高校之间的系统相互独立,对违纪学生在录取判别上也存在阻碍,不利于对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估。

数据协同困境。虽然我国相关的信息安全、信息保密、数据采集规范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来华留学生信息采集字段统一、数据采集和存储规范、数据安全性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理论制度层面的不足,直接影响各部门职责职权的划分,制约系统中具体数据权限的分配和管理,也增添了基层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一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生信息构成内容多样,数据统计繁杂,加之在前后管理流程上缺乏协调,碎片化的管理直接对个体数据的完整性造成影响。二是数据不规范,各部门对数据格式、标准、采集范围等缺乏统一规范,加上手动录入的缺陷、软件的兼容性等因素,数据质量和真实性受限。三是数据权限划分复杂,包括数据产生、存储、统计和保密安全等方面,如学校在招生录取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很难找到能够进行相互验证的其他材料;学校报送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时,往往也需要多渠道整合信息、反复核对数据格式、系统中多次尝试,才能补充完整60多个字段的学生信息。四是数据效用发挥受限,各校的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侧重在校学生信息的采集和完善,但对于数据统计、交换、分析方面的交叉功能还比较缺失。

使用协同困境。教师信息发布、收集困难,与信息化建设没有实现有机统一。从招生到学生离校全过程,留管人员需要发布很多通知,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外事、财务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发布、收集和报送,目前这些主要通过学校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管理系统邮件群发等方式,通知信息是否已经有效发布,学生信息如何快速、便捷反馈,如何以最简单且统一的方式实现通知信息发布和收集的便捷有效是当下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生学习运用困难。从设计思维来看,目前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针对高校,面向留学生管理的具体需要,但忽略了学生端使用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大部分来华留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不足,习惯还有待培养,加上学生知识水平、中文水平、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的影响,管理系统中式的设计思维和设计风格也为来华留学生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困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境外学生的网络教育与管理服务已经成为常态化,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终端化不断发展的当下,让线上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有理有情,抓住机会,营造学校品牌,讲好国际中文教育的线上推广故事,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

四、高校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创新路径

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通过制度建设、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形成制度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模式,要坚持同中有异、适度趋同,求同存异、去异存同的方向和原则,贯彻落实“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方针,促进来华留学事业内涵式发展。

制度设计整体协同。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来华留学生趋同化培养的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将来华留学生培养纳入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框架,做好趋同化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学习比较分析,强化协同理念,促进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秉持“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观念,主动走出去学习交流,进而基于国内国际的比较分析,结合教育国际化、高校的管理模式,运用一体化的协同理念,从总体上进行制度设计,将人力、系统、信息、关系等要素的共享和流动实现有序化[3]。

培养系统思维,不断改革创新,打破信息共享的制度壁垒。中外学生的趋同融合是打造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方面,高校要从管理体制机制、学生规章制度、校内软硬件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在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实现融合教育、统一管理,逐步去异存同、求同存异[4]。

系统优化面向对象。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学生的日常管理、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档案整理、数据统计等方面,贯穿招生、教学、生活服务和管理、毕业生校友工作等环节,逐步实现全流程、全环节管理信息化。

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思维。一是坚持面向学生,从学生类别上充分考虑预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特点;在求学阶段把握在校生、离校生信息采集和统计的重难点;在奖学金设置类别上,结合不同奖学金评审和管理办法,强化奖学金生的过程考评和评审结果管理。二是坚持面向管理流程,以来华留学生学习生命周期为指导,确定留学生管理工作业务的生命周期,从报名注册、入校管理、毕业离校全程信息化,结合具体学生特点和需求,以趋同化管理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信息共享、提质增效。

一体化功能设计流程,兼顾管理特色。结合趋同化管理的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学校留管干部要具备大局意识,逐步推进学校留学生管理和国内学生的趋同与融合,设置留学生管理的总端口,为中外学生建立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授权平台,通过统一的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加强留管人员与师生的沟通,实现个性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5]。具体页面和功能方面要有同有异,总体风格、功能设置保持一致性,同时兼顾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知识水平、行为方式、中文水平差异等。以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全过程为主线,从申请报名、确定录取、信息采集、报到注册、保险缴费、住宿管理、教务学籍管理、奖学金生活费管理、年度评审、毕业离校等环节着手,借鉴中国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色经验,保持中国特色,创新国际化、信息化模式,从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出发,培养国际化人才。

数据采集重点突破。围绕关键业务、重点模块和重点问题,从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存储使用简易便捷、分类科学,统计高效的角度规范数据采集。

围绕关键业务,以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为目标,在校内对中外学生关键业务模块进行整合,同时兼顾考虑与外部相关部门进行平台对接、数据互联互通、业务联动、管理流程配合的有效方案,从源头上、从过程规范和协同上,规范数据采集。

围绕高校来华留学生校内管理的重点领域,如数据统计报送、教学管理、奖学金评审、保险办理及理赔、宿舍配置及管理等,研究各流程之间有效联动所需要的平台、技术和数据资源基础。面向学生、面向流程,贴近学生实际采集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围绕招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信用监管、重点学生预警、校外住宿学生管理等关键问题,争取与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之间实现开放数据、协同管理、系统对接的可行性方案,完善主要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

使用推广引导提升。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总体优化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重点领域、重点群体、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以信息化推进为基础进行延伸,有计划实施推进学业辅导、文化交流、职业规划、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另外,要结合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反思系统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系统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性。

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推进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学校教师、党团组织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育引导,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来华留学生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向成熟的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迈进。

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在引导学生配合使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中知华友华。

以管理信息化创新不断推进趋同化管理进程,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按照《留学中国计划》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总体方针,以趋同化管理为总指引,通过信息化管理进行流程规范,不断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作者李霞就职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邹晓晓就职于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顾莺,陈康令.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全球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3(09):86-89.

[2]黄华,马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91-97.

[3]吴丹,袁江,王诲.基于协同理论的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实践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3):28-32.

[4]伊鸿慧.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8-9.

[5]黄凯锋,印超慧.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机制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4-6.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3期)

作者:李霞 邹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