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同时参考借鉴海内外已有的成熟经验,加快构建支持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助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好地发挥基础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优化评估保障。要切实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坚持正确的成果评价导向,充分体现新原理、新发现、新观点等标志性成果的贡献和影响,关注其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关联度。一方面,提倡对于代表作和系统工作的“小同行”评议,体现评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注重质量。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出成果慢等特点,积极探索有关长周期评价机制,并为之提供长周期支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研究有价值的真问题”。
完善投入保障。稳步增加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一是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加大稳定支持。建议中央财政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予以稳定支持,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拨款渠道,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对高校的杰出学者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建议着眼未来,实施“以人为本”资助模式,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加大对高校杰出学者的长期稳定支持。三是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对于“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大幅增加生均拨款,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注重文化保障。文化是滋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土壤,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是培养尖端人才和催生创新成果的重要保障。从事科学研究要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为之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钱学森在谈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时曾回忆自己在国外求学的体验,实际上是表达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对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和谐包容的优良传统,《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就是我们应该营造的学术环境。一方面,尊重自由探索,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鼓励思想碰撞,提倡民主讨论甚至争辩,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